微信作为国民级软件,月活十亿+的世界级产品,仍然有非常多上线之后回退的功能,有些是被吐槽,有些是数据不能达到预期,我在面试时必问的一个面试题,考察候选者对产品的敏感度以及是否用产品思维看待身边的事物。这里我来列一些回退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朋友圈表情包评论

2019年12月上线,该功能可以说在当时令我完全咂舌,一度觉得朋友圈不忍直视,可能有些人当时觉得好玩,新鲜感驱使下朋友圈掀起一股斗图大赛,可以再次感受一下:

image-20220415001817493 image-20220415001849783

image-20220415002307905 image-20220415002332210

好长一段时间我直接选择了不看朋友圈,更别说发表了。新鲜感过去后,评论图片的操作应该急剧下降,预计朋友圈的整体打开率、发表数量都会逐渐降低,甚至会比上线这个功能之前还要低。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和我一样对这个功能嗤之以鼻的人,首先爱用表情包的人大多数年轻的学生群体,多数人看不惯这种花里胡哨的无厘头,甚至还有一些动图,此时的朋友圈在我们眼中就是乌烟瘴气。就算勉强接受,刷半天还看不到下一条朋友圈内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户甚至忘了好友发的朋友圈是啥,完全沉浸在夸张奇特的表情包中。

首先微信没有广泛调研用户,如果考虑到会有多数人反感,就不会为了一时的活跃指标贸然上线了。朋友圈主要是分享个人的动态,也是优先级最高的功能,如今全被表情包占领,元素主次受到严重挑战,同时操作流畅性降低。经过用户反馈加数据验证,微信很快就回退了表情包评论的功能。

部分人建议我们社区的评论加富文本,需要图片评论,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不加的原因。张教父说每天有五亿人吐槽微信,还有一亿人教他做产品,我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

2、圈子

圈子由2019年上线的好物圈演变而来(好物圈其实又是早期购物清单的套娃),好物圈承载了微信庞大触角伸向电商的梦想,借助小程序的优势打造集导购、社区、购物、评价的电商闭环体验。同样由于微信是熟人社交,好友跨度很大,所以多数情况下别人购买的物品,自己完全不需要,而且这里存在隐私保护的问题,经过1年多的运营数据不太理想就转型为圈子。

圈子的产品形态可以理解为轻论坛,大家通过某一个兴趣标签聚合在一起交流分享,类似百度贴吧。论坛贴吧都属于上一代低效社交产品了,在2010年开始就陆续被博客、微信公众号、豆瓣等新一代以创作者为中心的个人IP型内容社区,加上2015年之后,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被聚合资讯、长短视频、各类游戏产品占据,让用户长时间泡在一个论坛去探索去交流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圈子的场景可能在群里直接聊天会更合适。

4672a986625e0966667ce6cebcfb18ae ab8510bff2d0a2ee9047025bd6e46f0c

2021年圈子正式关闭,这也是必然的,论坛、百度贴吧其实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未来产品的趋势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高效的交互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

据字节的朋友了解,最近抖音也在做圈子,目前功能根据算法还只对部分人开启,从开放互联网社交到小范围的圈子,我觉得值得尝试,比如亲友圈、同事圈、同学圈、同城圈,以及兴趣圈子,大家志趣相投认识更多的陌生人,甚至交到好朋友,大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彼此认可,我觉得大概率能成。

3、时刻视频

如果你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头像右上角有一个蓝色的圆圈,那是2018年微信7.0发布之后的新功能:时刻视频。上层属于个人主页,一段15秒的视频,可以是个人视频秀,也可以拍摄此刻眼前的新奇世界,刚刚发布的时候,新鲜感趋势下大家纷纷拍摄,同时由于入口优先级高,很多人会通过头像、甚至聊天窗口点击进去查看,群里如果有人发布视频,右上角也会有明显的提醒,仿佛一片火热。

借一张网络上的图,大家回味一下,时刻视频点进去可以评论,评论通过气泡的形式飘浮。

image-20220415205320780

但是由于拍摄视频的成本太高,多数人一年也不发几张照片,要经常上传视频的难度太大,再加上微信好友有限,想创作的人也得不到持续足够多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同时入口优先级太高已经影响到了部分人用微信来沟通了,所以仅仅上线一个月,就改名为视频动态,同时头像上的状态也消失了。

2020年上线了视频号,个人觉得目前还算不上成功,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想要超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产品应该非常艰难。视频动态在微信8.0版本中正式下线,取而代之的是状态,目前来看数据应该也不怎么样,此刻我的朋友圈仅有12个人设置了状态。

4、文章的浮窗

这个问题我在产品吐槽001里面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属于元素遮挡问题,且对核心的聊天功能产生了影响和干扰,用户体验也不太流畅,不久之后就将稍后阅读放到了左侧隐藏栏,还算是满意的改进,至少让人愿意去用。

img

暂时就先列这几点吧,后面想起来再补充。微信从2011年上线已经10多年,一直在做一些小的尝试,无法给人带来惊喜。下一代沟通软件是什么?会被什么样的产品颠覆?或许是比你还懂你自己的个人助理,或许是脑机接口下的直接互动,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智慧,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