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is UP

Meta <-> Life <-> System <-> Universe.

产品吐槽003-CSDN误入云服务市场

最近在例行逛竞品时,发现CSDN推出了云服务的功能,号称联合国内顶级云厂商,共同为开发者提供稳定便宜的云服务,全网最低价。提供的产品有计算、数据库、存储、网络、网络、网站备案这几个基础的云资源,截图如下: IaaS 虽然是一块红海,但是随着当前竞争形势已经非常激烈(运营商杀入、国资云、AWS微软),而且早些年就已经出现了头部3家占据70%市场的局面,尾部的一些云厂商为了生存只能转战私有云卖自己整套的云底座,很难想象CSDN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开发云的用意,如果是基于IaaS资源推出一些个性化垂直群体的PaaS、SaaS产品还可以想象一下。 首先云服务是一项技术门槛高、成本高、利润低的产业,亚马逊从03年开始做AWS现在有几万员工,微软也是在萨蒂亚接任CEO后全面转战云计算,阿里云现在也有上万员工了,这三家在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是40%、21%、10%,所以云计算如果不能利用先发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很难走通商业逻辑,已经容不下新的玩家,如果是直接代理、分销云厂商的资源或许还能拿到不错的佣金。 再来看目标群体 大型组织:处于担忧云的安全和稳定阶段、致力于构建私有云,几乎不太可能采购CSDN的云服务 中小企业:云资源采购通常是企业行为,决策路径比个人要长很多,另外采购也是优先选择头部阿里云、华为云,这些头部云厂商争夺市场,各种营销补贴优惠。所以实在也想不到用CSDN云服务的理由 个人:CSDN有用广大的开发者群体,看上去应该是主要的目标群体。但是对个人来说,客单价低,盈利几乎不可能,而且购买服务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少(微信公众号之前还流行买服务器搭建自己的博客网站),另外多数开发者都会去薅云厂商的羊毛,比如亚马逊麻烦试用、9.9腾讯云一年的羊毛。如果是买来用于学习的场景,目前大多数电脑都是16G+的高配,一条docker命令就能起一个测试环境,付费的意愿也就没那么高了。 最近看到阿里、华为、腾讯、京东几乎都有50元一年的2C2G4M的云主机,头部云厂商的战略很明显,云主机只是最基础的服务,引导上云后逐步使用其他云服务,补贴的云主机费用就是变现的获客成本。 而以云主机为主打产品的CSDN开发云,补贴不起,所以1CPU/2GB/4Mbps显示4.5折后还要1139.94元,毫无优势可言。 从各方面来说云计算基础服务显然是上错了舞台,有点类似在有三大电信运营商下进入通讯领域,在有国网、南网的情况下进入电力行业。 最晚进入云服务这个赛道的大厂,应该就是字节跳动在2020年推出的火山引擎,首先字节基于内部云服务的需求,积累了大量相关技术和真实案例。主推的云服务是视频与内容分发,另外两个数据增长平台和智能应用也是字节的优势方向,通过云上服务化的方式将抖音和今日头条的相关技术提供给外部企业,虽入局稍晚,但是差异化的优势明显,相信未来火山引擎能分到云服务的一块蛋糕。 目前CSDN全国有近800左右的员工,发展也有20多年,内部估值肯定是不低于10亿,这个体量被收购的可能性极小,商业落地能力越来越弱,上市难度也很大。,CSDN虽然是中国第一大开发者社区,但是完美错过了需求管理、代码仓库、教育培训、服务众包、原型设计、设计协作等开发者息息相关且能够变现的产品形态,后面的路怎么走?艰难坎坷、荆棘载途! 2022-11-16 Update: 最近看了一眼CSDN的云服务官网,有种进了腾讯云官网的感觉,海外云主机也成为主推产品。也加了分销和码龄抵现,然而并没有什么銮用吧。另外,以下是双十一国内三大云厂商的促销: [腾讯云双11活动] 2核2G4M,50元/1年 2核4G6M,100元/1年 4核8G10M,300元/1年 [华为云双11活动] 1核2G1M,35元/1年 2核4G2M,116元/1年 [阿里云双11活动] 2核2G1M,49元/1年 2023-04-05 Update: 目前开发云已经从CSDN主导航上去掉。

June 12, 2022 · 1 min · Metawen

运营心得002-互联网运营面试题

以下是我2021年招聘互联网运营时的一些面试题,供大家参考。运营也在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快,如果当下再招,面试题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后期岗位开放我会再更新一版。 基本介绍 介绍一下上一份工作中自己主要负责的事情,目标,成果,考核指标 用户、活动、内容运营,你对哪一块最感兴趣、最擅长哪一个 详细探讨 对近期热点事件进行点评,想出一个与产品相关联的推广方案或者活动 黑客增长知道吗?核心内容是什么,有这方面的实践和想法吗? 搜索引擎SEO有没有做过,关键字 问答营销有没有做过,知乎,百度知道 关于投广告你怎么看?效果 如何提升日活?PV 如何提升UGC? 漏斗转化模型了解吗?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怎么看目前的私域流量和KOL? 编写一篇内容,哪些因素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有哪些渠道进行推广? 今日头条、抖音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这么火? 给程序员打标签 有学过编程语言吗? 运营需要哪些数据来支持,举一个数据分析调整方案取得效果的案例 如何看待数据驱动运营,运营驱动产品? 怎么看待标题党,震惊了? 对我们公司产品有什么想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补充信息 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优点,可以补充一下 离职原因 期望薪资 对自己的规划 最近有在学习什么课程、书籍,可以分享一下吗 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吗?

May 5,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吐槽002-金山办公的那些槽点

由于公司内部正版化以及多人协作格式一致性的要求,从去年开始使用金山办公WPS,当然目前仍然使用的是免费版,虽然体验上比几年前好了很多,比如去掉了广告(Win下不确定是否还有),还有金山云文档、多终端等新功能的加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槽点。与微软Office或者macOS自带的办公套件还是差很多,金山云文档与谷歌文档或者国内的石墨文档之间应该有一代的差距。 在这里将我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记录一下,初衷仍然是希望WPS作为国民办公软件能够在稳定、性能、体验、交互等各方面不断提升,并在国内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做大做强。 1、软件庞大,时常崩溃、占用资源大 WPS软件包超过企业微信成为我电脑最大的软件,1.67GB,由于将文档、表格、演示文稿合并在了同一个软件中,同时还在不断增加在线文档、账号体系、会员体系、增值服务等模块,光安装包就达到了大型游戏的量级,初次安装和每次更新都要很久。 由于追求软件上的大一统,首先出现的就是软件时常崩溃,内容丢失是创作者最不能接受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普遍的,后来换成App Store的稳定版本后,此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另外就是占用资源大,内存长期占用几个G,尤其编辑PPT时,电脑风扇狂转,关闭硬件加速也是如此,这对于长期使用的办公软件来说属实太高。 建议提供个性化版本,比如付费后提供离线的精简的表格软件,虽然都是office,但是三者仍然有一些场景上的区别,比如做数据分析统计的人很少使用文档和演示文稿。如果要做大一统的软件,可以通过加强“在线文档”来提供,直接用浏览器访问按需使用,以后多终端使用,很难想象每个设备上都安装如此大的软件。 2、响应速度慢 首先是打开文件教慢,一个10M的演示文稿第一次打开需要5秒以上,第二次加载在3秒左右。 表格中如果有计算公式,稍微复杂点的就有延迟,回车之后光标会从下一个单元格回到上一个单元格中,这里多次误操作。 在线表格基本上处于难用状态,频繁卡顿操作延迟,想编辑某个单元格很多情况无法选中,粘贴大量数据会卡死,单元格中的图片无法复制粘贴。 这是产品从可用到好用,提升产品竞争力,必须优化的点。随着在线文档功能和体验的加强,以及企业IM工具的内置,办公软件的需求和市场应该会越来越小。 3、非会员的限制 在国内做个人软件付费本身就很难,游戏、视频、知识付费这三点也才刚刚起步,微软Office和Windows之所以普及率如此高,也是深刻考虑这个问题,目标不在个人付费而是瞄准客单价高的企业付费,而且多数企业在正版化的要求下会主动付费,如果前期产品习惯和生态一旦养成,加上比竞品好用好看,销售成本自然非常低。 WPS非会员还是有很多限制,尤其是有些还严重影响使用,比如思维导图限制150个节点,这类替代产品太多,当我看到这个限制第一时间就换其他产品了。图标库就没有免费使用的,PPT模板几乎大多数需要会员,这类粗暴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而这部分又是非常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的,没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我认为WPS此阶段的目标仍然是新增用户,尤其将那些使用盗版软件的同胞解救出来,国产软件的担当,至少提供给用户一些常用的内容可以免费使用,等用户基数上来,自然就有了市场。再将一些高价值的内容通过增值服务提供,调高会员费用,提供多种付费形式比如可以按次、按天、按需。另外开放类似“云市场”功能,设计师可以上架自己设计的图标和模板,用户购买后设计师收款,用户甚至可以发布一些文档编写的订单,设计师接单制作,WPS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我相信这比现在强推个人会员的方式更奏效,转化更多用户、开发高价值的功能,同时瞄准企业市场。 4、一个明显BUG 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的BUG,我在macOS客户端打开金山文档的首页,仍然让我下载客户端。 今天就先到这里,后面再补充。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同是产品经理,相信金山办公的PM们也是根据当前市场和需求多次试验、共同商讨、平衡的最优解,希望国内这支独苗能够茁壮成长。后期有机会也会写写我对办公软件未来的思考,比如人工智能的更多加持、多终端多人协同创作、企业文档库及知识图谱等等。

April 29,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7-互联网产品经理面试题

前段时间我们部门招聘了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最终面试了8位候选人才找到比较合适的。这里将面试题分享出来,也是我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一些思考。 基础部分 介绍一下自己近期负责的一个项目,自己主要的职责和成果,考核项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产品经理? 之前负责的项目有线上可访问的产品吗?你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哪里? 看过我们的平台吗?10分满分,打几分,为什么? 请概括一下程序员的用户画像。 之前了解过CSDN社区吗?如何评价 介绍一个通过分析数据调整优化产品的例子 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这个技术的应用 微信有哪些做了又回退的功能 如何做A/B测试? 手机中用得最频繁的APP是什么?它有哪些体验不好的地方 你觉得上一个让你惊艳的产品是什么? 如何看待产品趋同化严重的问题? 了解增长黑客吗?举几个例子 运营和产品在工作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如果提高学习类的APP日活? 公司的目标调整为变现,需要在页面、开屏等嵌入大量广告,你怎么应对? 临近发布,研发突然说有BUG,发布需要延期,怎么处理? 当研发与UI观点不一致而争吵影响项目进度,您该如何处理? UI之前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且之前被你拒绝,因此对你有意见,你应该怎么做? 如何做好用户调研? 怎么催工程师加快进度? 上线之后怎么让工程师改需求? 2B和2C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知乎、B站近期产品运营的重要指标是什么? 做产品应该抓住用户正面,还是负面的心理? 如果看待平衡车这个产品? 具体场景 橘子公司计划打造一款聚焦科技资讯的产品,简单说下如何做需求分析? 目标用户、痛点、用户画像、场景 简单说出2-3个产品用例 最小化可行产品,应用 产品的难点有哪些 如何判断/衡量这个产品已经成功 上线之后如果老板不太满意,怎么处理? 产品上线一个月后,日活逐渐降低,你应该怎么做? 补充确认 最近在学习什么?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有自己创作的东西吗?文章、视频都可以 未来有什么规划或目标 你觉得你的特长是哪一块,还有哪些优点可以补充一下 最后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的

April 25,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6-洞察用户心理模型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要学会洞察人性,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把握用户非理性的心理认知偏差。通过心理学上的研究,挖掘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过去几百年有很多学者展开了对人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很多用户心理模型,这些都是产品经理工具箱里的宝贝,我把最常用的几个模型及应用分享给大家。 1、马斯洛模型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两大类,到1970年已经演变成八层,分别是: 生理需求 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最基础的生存需要,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往往人会积极主动去寻求这方面的满足。现如今这方面市场已经相对饱和,人们的消费已经升级,不再是吃饱饭,而是要吃好喝好,减少环境污染。这个层级对应的产品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并减少人们满足生存需求所付出的成本。 安全需求 人们在吃饱喝足的基础上,就需要稳定、安全、有秩序的生活,人身、财产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个层次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最近大火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出行安全、食品安全,再扩充到大众的社会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等,另外保险也应该算这个层次的产品。 社交需求/归属感 一个人需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宗教组织。这也是本世纪初互联网创业的蓝海,迄今为止月活超过10亿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社交软件,主要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形式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人们可以在平台上表达,结识志同道合的好友、相同兴趣爱好的垂直社群,甚至找到人生伴侣。通过相互表达、交流、认可,人们就会产生归属感。 尊重的需求 这里主要分为对自己的尊重(尊严、成就感、个人价值),以及对名誉和被他人尊重的渴望(地位、威望)。这层虽然没有单独的产品形态,却是多数产品必须设计打磨的模块,首先产品应该具有正向的价值观,不能传播负能量、犯罪、诽谤等信息,另外要思考如何抓住这层需求激发、维护、留住顶层用户,发挥KOL效应,达成双赢的效果。 认知的需求 学习理解知识、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的需求。这一层是近几年应用突围破圈的一个方向,过去人们只能通过书籍或者长者那里学习知识或八卦,而现在几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各项形式、各种载体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现了新闻类、知识类、教育类、娱乐类等众多获取信息提高认知的应用,将海量信息结构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信息爆炸让个性化推荐成为了上一批信息类产品最主要的竞争力,未来信息传达的效率还会不断提高,让用户通过最简单的交互就能找到精准的信息。 不过个性化推荐会强化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觉得世界就是我所理解的这样,如果听到不同意见,就会觉得别人是另类,形成信息茧房和认知偏见,未来应用还是要考虑如何传播价值观,甚至给人启迪。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一旦不愁吃穿,不需要为生计劳累奔波,或者达到财务自由,就会去寻找和欣赏美。比如健美、购物、旅游、美食、音乐、电影、创作、摄影、高科技,升级后的新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增加,这类产品也是当下竞争最大的战场,另外产品的UI交互、用户体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可替代的产品非常多,如果第一印象太差,很难吸引和留住用户,更别说在用户群体中裂变了。 另外,游戏这一大红海我觉得应该也可以放在这一层,人们闲暇之余,通过游戏来消磨时间,在虚拟世界竞技拼杀、闯关挑战,得到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们关注自己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充分发挥,比如成为一个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创办一家公司,年薪百万等等,总结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达到名或利的目的。这一层的产品形态主要是用户能力成长和能力增值两块,能力成长是帮助用户提升自身的能力,能力增值是帮助用户打造IP以及能带来盈利收入。 超我的价值体现 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无私奉献,为国牺牲,拯救人类社会。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至少应该有一颗善良的人,互相帮助,共同打造一个有温度的社会,歌颂赞美这种价值观,让这些人能够名留青史。 2、Kano需求模型 由日本教授 Kano 1979年首次提出,很好的反应了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实现之间的关系。 首先横纵坐标分别是,功能完善程度和用户满意度,三条线段分别表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惊艳需求。 基本需求 这是用户觉得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功能,直接用于解决用户痛点的核心模块。当这部分无法满足时,用户就非常不满意,但是基本功能做得再好,用户也觉得是理所当然,并不会因此表述出满意。比如用户数据安全,如果一旦泄露就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产品上追求极致的隐私加密取得什么国际安全认证,用户除了感知不到外,也不会得到用户的好评。 期望需求 这类需求与用户满意度成正比,产品超出预期的功能越多,用户的满意度越高。通过竞品分析、调研访谈发觉用户期望的需求,差异化竞争。比如夏天用户期望回家前家里的空调已经开好,用户期望戴口罩可以解锁手机等等。 惊艳需求 让人兴奋、惊艳的需求,会以最低成本带来较大的收益,不提供此类需求也不会降低用户的满意度。这类需求是最考验产品经理能力的,用增长黑客的思维和科技的创新去挑战传统产品。比如早期的今日头条,每天把你感兴趣的资讯聚合展示给你,秒杀了一大堆新闻门户网站,现在抖音成为第一个成功出海月活超10亿的产品。 通过模型的匹配,就能很好的评估投入产出比,决定需求的优先级。另外随着时间推移,用户需求会不断升级,原来的期望需求变成基本需求,惊艳需求变成期望需求,比如早期的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到后来可以聊天、上网,以及后来的看电影、拍照,现在甚至可以用来办公。 后来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两类: 无所谓 做了用户不使用,或者使用率很低,很少人使用,用户完全不关心的功能。 反向指标 内容抄袭质量差,数据泄露,广告,传播暴力非法内容。 3、非理性认知偏差 人的决策系统可以分为理想和非理性,非理性就是在特定场景下快速决策并采取行动,这是一种无意识、消耗脑力少、凭直觉的系统,由于大脑天生的惰性往往根据自己当下主观感知和被动输入的信号做出“违背理性”的选择,这就是认知偏差,在维基百科上列举了一百多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里只列举我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掌握的几个。 禀赋效应/宜家效应/损失厌恶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的价值比拥有之前大很多,丢100块钱的痛苦要比捡100块钱的快乐大很多,自己买的彩票中奖率更高。宜家365天无理由退货,自己动手组装的成就感,输球的感觉比赢球强两倍,限时特价两天稀缺,坐席正忙,稀缺,生怕错过。临时拥有,建立连接。损失厌恶心理说的是,当你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你会认为损失更加难以忍受。...

April 22,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5-人工智能在内容社区上的应用

内容社区指依托内容生态的网络社区,集用户、内容、平台三位于一体,大多是垂直类社区,主要分为文娱类、生活类、消费类、知识类,如:豆瓣、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知乎。平台将内容与用户、内容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不断壮大的自循环生态,随着壁垒的加深加固,社区的价值越来越高,承载的责任和使命也就越大。 人类在不断追寻高效,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内容社区未来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挑战,比如形成知识图谱、趋势洞察与预测、让人与人更容易建立连接、更高效得将内容传递给用户等等。唯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才能进化到新形态下一代产品,今日头条、抖音借助个性化推荐技术成逆袭,甚至成为成功第一款出海的互联网产品,都是算法和技术的成功应用。 针对内容社区,人工智能目前有哪些可以落地的模块?就我个人的了解,简单从内容、用户、助理、AGC四个大类梳理如下,自己在项目中也在不断尝试。 1、内容 智能标签 难易程度、主题分类标签、质量打分、传播性预判 智能搜索 语音搜索、拍屏幕搜索、关键字联想、语义识别理解、排序优化 标题简介优化 根据文章内容自动优化标题,并生成文章简介 知识图谱 对一个知识点,从易到难、关联知识点形成知识图谱,用于用户学习和相关内容推荐 个性化推荐 期望每一个用户看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能够真正帮助用户能力和认知的提升、促进社区和行业的正向发展,受用户爱戴尊敬的社区 相似度判断 同一个知识点识别一篇高质量文章即可,同时杜绝复制粘贴抄袭行为 创作助手 智能纠错、自动补齐、智能素材库、文本润色、智能生成,提升创作的体验,促进UGC 2、用户 用户画像 活跃度、忠诚度、类型识别(学习、分享、摸鱼、薅羊毛)、喜好、级别 连接用户 交到朋友、形成圈子 激活留存 构建用户运营辅助模型,对拉新、促活等形成指导性动作 3、智能助理...

April 13,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4-那些微信回退的功能

微信作为国民级软件,月活十亿+的世界级产品,仍然有非常多上线之后回退的功能,有些是被吐槽,有些是数据不能达到预期,我在面试时必问的一个面试题,考察候选者对产品的敏感度以及是否用产品思维看待身边的事物。这里我来列一些回退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朋友圈表情包评论 2019年12月上线,该功能可以说在当时令我完全咂舌,一度觉得朋友圈不忍直视,可能有些人当时觉得好玩,新鲜感驱使下朋友圈掀起一股斗图大赛,可以再次感受一下: 好长一段时间我直接选择了不看朋友圈,更别说发表了。新鲜感过去后,评论图片的操作应该急剧下降,预计朋友圈的整体打开率、发表数量都会逐渐降低,甚至会比上线这个功能之前还要低。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和我一样对这个功能嗤之以鼻的人,首先爱用表情包的人大多数年轻的学生群体,多数人看不惯这种花里胡哨的无厘头,甚至还有一些动图,此时的朋友圈在我们眼中就是乌烟瘴气。就算勉强接受,刷半天还看不到下一条朋友圈内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户甚至忘了好友发的朋友圈是啥,完全沉浸在夸张奇特的表情包中。 首先微信没有广泛调研用户,如果考虑到会有多数人反感,就不会为了一时的活跃指标贸然上线了。朋友圈主要是分享个人的动态,也是优先级最高的功能,如今全被表情包占领,元素主次受到严重挑战,同时操作流畅性降低。经过用户反馈加数据验证,微信很快就回退了表情包评论的功能。 部分人建议我们社区的评论加富文本,需要图片评论,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不加的原因。张教父说每天有五亿人吐槽微信,还有一亿人教他做产品,我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 2、圈子 圈子由2019年上线的好物圈演变而来(好物圈其实又是早期购物清单的套娃),好物圈承载了微信庞大触角伸向电商的梦想,借助小程序的优势打造集导购、社区、购物、评价的电商闭环体验。同样由于微信是熟人社交,好友跨度很大,所以多数情况下别人购买的物品,自己完全不需要,而且这里存在隐私保护的问题,经过1年多的运营数据不太理想就转型为圈子。 圈子的产品形态可以理解为轻论坛,大家通过某一个兴趣标签聚合在一起交流分享,类似百度贴吧。论坛贴吧都属于上一代低效社交产品了,在2010年开始就陆续被博客、微信公众号、豆瓣等新一代以创作者为中心的个人IP型内容社区,加上2015年之后,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被聚合资讯、长短视频、各类游戏产品占据,让用户长时间泡在一个论坛去探索去交流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圈子的场景可能在群里直接聊天会更合适。 2021年圈子正式关闭,这也是必然的,论坛、百度贴吧其实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未来产品的趋势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高效的交互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 据字节的朋友了解,最近抖音也在做圈子,目前功能根据算法还只对部分人开启,从开放互联网社交到小范围的圈子,我觉得值得尝试,比如亲友圈、同事圈、同学圈、同城圈,以及兴趣圈子,大家志趣相投认识更多的陌生人,甚至交到好朋友,大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彼此认可,我觉得大概率能成。 3、时刻视频 如果你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头像右上角有一个蓝色的圆圈,那是2018年微信7.0发布之后的新功能:时刻视频。上层属于个人主页,一段15秒的视频,可以是个人视频秀,也可以拍摄此刻眼前的新奇世界,刚刚发布的时候,新鲜感趋势下大家纷纷拍摄,同时由于入口优先级高,很多人会通过头像、甚至聊天窗口点击进去查看,群里如果有人发布视频,右上角也会有明显的提醒,仿佛一片火热。 借一张网络上的图,大家回味一下,时刻视频点进去可以评论,评论通过气泡的形式飘浮。 但是由于拍摄视频的成本太高,多数人一年也不发几张照片,要经常上传视频的难度太大,再加上微信好友有限,想创作的人也得不到持续足够多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同时入口优先级太高已经影响到了部分人用微信来沟通了,所以仅仅上线一个月,就改名为视频动态,同时头像上的状态也消失了。 2020年上线了视频号,个人觉得目前还算不上成功,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想要超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产品应该非常艰难。视频动态在微信8.0版本中正式下线,取而代之的是状态,目前来看数据应该也不怎么样,此刻我的朋友圈仅有12个人设置了状态。 4、文章的浮窗 这个问题我在产品吐槽001里面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属于元素遮挡问题,且对核心的聊天功能产生了影响和干扰,用户体验也不太流畅,不久之后就将稍后阅读放到了左侧隐藏栏,还算是满意的改进,至少让人愿意去用。 暂时就先列这几点吧,后面想起来再补充。微信从2011年上线已经10多年,一直在做一些小的尝试,无法给人带来惊喜。下一代沟通软件是什么?会被什么样的产品颠覆?或许是比你还懂你自己的个人助理,或许是脑机接口下的直接互动,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智慧,我们拭目以待吧。

April 12,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3-隐私变通

微信早期的聊天、朋友圈都还停留在熟人社交,从公众号、小程序开始逐步迈向开放互联网,比如公众号评论、看一看、视频号、直播等等,面临的用户数据隐私挑战巨大。如今加入了太多开放互联网的模块,很多时候看到的是产品上的妥协,和难以取舍的平衡,比如视频号要不要再做一套账号体系?最后决定另做一套开放的账号体系,其中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公众号体系的成功,拍视频成本很高,大多数人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在自己几百号人的朋友圈传播。 早些年Robin说“中国人不在乎数据隐私”,就算百度如果偷偷的“窃取”用户数据,嘴上也不能直说吧,虽然早些年谷歌离开了CN,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同类或者不同类的替换产品,当前的应用反而是要去争夺用户的时间。 这里首先要吐槽一下微信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微信好友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这些人爱看的点赞的内容绝大多数我们不感兴趣,但是当我们打开看一看、视频号、直播时,有非常多类似的推荐,而且基本上无法屏蔽(设置不感兴趣不起作用),最后只能关闭入口,不再打开。 这里是否可以调整为用户可以自主设置感兴趣的标签,另外在推荐系统中要考虑年龄的因素,推荐同龄人相关的内容。 从上面的截图应该可以看到饱受批评的某某某赞过,这里一般有3个问题:误操作点赞、不看别人赞过的视频、不让别人看我赞过的视频。双击点赞误操作率非常高,这样直接将好友的头像和名称显示出来的方式非常粗暴,很难想象你看到平时温良可敬的同事、老师、领导、长辈点赞美女热舞的视频,或者是你点赞了前女友的视频,这里有非常非常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审慎处理。 这里再插播一条吐槽,微信虽然提供了可以关闭的功能,但是很多功能绝大多数情况下默认就是开启的,也没有询问用户是否要打开,而且关闭的操作普遍情况下都很复杂,很多人中途放弃,只有像我们这种极客用户再会誓不罢休的去达成目标。另外发现页的功能在关闭后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自己开启,比如关闭直播入口后,如果你从朋友圈打开了某个直播,微信就会偷偷将直播放在了发现页上。 微信视频号后来出现了私密赞功能,暂停私密赞之后只有自己可见,之前吐槽过私密赞元素遮挡的Bug(如下图遮挡视频文字),这个功能算是对隐私保护的一个修复补丁,但是不论从操作还是产品逻辑来说,都很奇怪,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冗余的星标功能。其实所谓私密赞、星标就是通用的收藏功能,收藏是向内的保存,点赞是向外的反馈。这里其实比较好解决,还是要优先考虑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点赞不显示用户列表,个性化推荐时仅显示有几位朋友赞过即可。 我们再来看看短视频鼻祖抖音的处理逻辑,首先抖音就是开放的互联网账号体系,没有添加同事、长辈、同学等好友,仅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算账号展示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匿名不可追溯的。 抖音的收藏功能也是在2021年加的,这个需求应该还是非常强烈的,大多数人吝啬点赞的功能,但是又想将视频保存下来,之所以到21年才加,应该还是考虑右侧元素过多的情况,以及点赞可以满足同类需求。目前收藏功能是我目前在抖音最多的交互操作了,对我个人来说这个功能还是很赞的。 其实从上图还是可以看出很多细节,所有元素靠四周尽量不遮挡视频,顶部的搜索框也智能联想了你想搜索的内容,同时刚刚发现都有明显位置展示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可以非常方便的在一个界面设置关闭各项隐私,还能设置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不得不佩服字节产品成功是有原因的,点赞!

April 2, 2022 · 1 min · Metawen

运营心得001-请用数据说话

最近读了一本书《请用数据说话》,虽然本书适合初入职场的新手,但是里面的归纳总结,还有一些案例很值得思考,对日常的运营工作有一些帮助,结合本书这里写一些运营的心得和体会。 这本书首先讲到的就是数字力,就是“使用数字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从而决策的能力”,这里重点落在了决策,属于一种能力,与之前强调的数据分析能力不同,这里更注重结果导向,要通过分析而产生决策。 要掌握数字力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不断提升:1.学会用数字来思考问题;2.用数字设定合适的目标;3.提高数据收集分析能力;4.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5.做出正确的决策。虽然最终没有一个考核的标准,但通过坚持循序渐进就能逐渐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初入职场的运营同学往往会有很多不靠谱的新奇想法和活动方案,而且往往这些方案里没有成本和预计的效果,更多的是主观判断和猜测。通常我会给这些同学1-2次机会,让她们放手去做,很多其实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无法进行下去,比如“在星巴克举办一次粉丝见面会”、“去街头做一次随机用户调研”。通过前几次的试错经验,后期避免纸上模棱两可的笼统方案,而是要用包含各种数字指标的详细进度表让人信服。只有在策划时制定这些量化指标时,才会去思考潜在的用户群体有多大,预计多少人会参与,内部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活动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成功的概率多大等等,这样才会去反思推敲活动的具体细节,再去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 所以用数字来思考问题是运营人员必备的技能,也是运营能力进阶和考察的重要工具。 运营在制定目标时也非常有学问,首先需要思考目标的真正目的,很多运营同学都喜欢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被中间指标带偏。比如“下周UGC达到1000篇”,最后我们在回顾OKR时,虽然目标达成,但是发现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企业用户批量发布的推广软文。显然,这是非常失败的目标,这位运营同学完全没有思考目标的初衷是什么,完全机械的按照数字去执行。UGC是一个社区的血液,应该是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且同时能帮助到其他人,能够对品牌或者PV指标带来提升,平台就是一台机器,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流入,才能让平台运转,生机勃勃向上生长,否则数字再好也是一潭死水。可能10篇高质量的原创UGC都比这1000的数字更让人接受,在用数字去量化目标时千万不能忘记初衷,可以在目标中加入更贴近目的各种数字,如:下周高质量原创UGC500篇,PV达到50万,点赞等互动达到1000次。 另外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既制定的目标太低,尤其是在强调与绩效挂钩、目标必须竭尽全力达成时,就给自己设定一个不用费力就可以达到的数字,这就完全失去了OKR的意义,同时能100%达成的目标严格意义来说不是好目标。我们团队目前用了一套算法,首先查出当前的数字,按每周6%的增长计算出一个数字,然后再加上当前数字的20%既:a*(1+6%)*(1+20%)。周度6%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值,然后再额外增加20%的天花板,在完成增长任务的同时,思考有没有可能跳起来够一够天花板,不断挖掘自己潜能,只要奋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回首再看,会感激,会非常有成就感。 制定目标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考虑达成目标所需的成本。我们任何的工作都逃不过投入产出比,用最小的资源达成尽可能多的成果,这也是组织所追求的高效原则。成本中最不可忽视的其实是时间,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天”,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同样的工作别人或者其他团队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那我们必将被淘汰。如果预期的投入产出比过低,比如完成一个数据调研,需要一对一邀请并沟通,最终一人一周可能只会收到10份结果,此时我们就需要调整这项工作的优先级,去做投入产出比更高的事情。当前做活动离不开金钱的投入,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成本之一,否则就会快速把钱烧光,同样我们的运营团队有一个大致的核算公式:获客一个=1元、1PV=1分,这里供大家参考。 最后设定目标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目标需要自己最终设定,不能是上级指派或者强加;2、加入中途数字,不要等到最后一天来当验尸官;3、少用百分比的指标,如原创文章占比80%以上,那么尽可能少的发文就能更好达成这个目标,与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接下来就是提高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第一个当然就是甄别数据源,对数据提出质疑,错误的数据会误导工作的方向。第二点就是综合多个数据源,彼此验证分析,拿墨天轮来说,我们目前有GA、百度统计以及自己研发的平台访问统计系统,平时基本上都是三个同时打开,除了验证数据外,各自都有一些优势,比如谷歌分析的实时视图、行为流,百度的搜索词,自研可以结合业务出各种数据曲线。第三就是要彻查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近期PV有很明显的增加,运营同学以为是最近工作成效显著提升,后来通过详细的分析发现是把APP和小程序的访问记录也统计进来了。各种数据的变化,我们都需要深入分析,哪怕是看原始的裸数据也要找出根本原因。第四借助一些工具和模型,除了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外,Excel自带的公式和趋势图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分析的需求。还有一些数据模型可以用,比如复合增长率、AARRR模型、漏斗模型等,都是运营经常使用的。 以上经过2-3年的运营实战,基本上就有一套自己的数据模型,能够灵活思考,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针对未来设立期待值,再结合概率得出一个更好的决策。

March 31,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2-促活案例

对C端用户来说,促活是产品经理和运营日常应对最多的问题,绞尽脑汁。因为活跃用户是一个产品的生命指标,也是一个产品最直接的价值体现。根据产品立项时确定目标群体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活跃用户需要有一个稳步的增长曲线,如果过早进入瓶颈期甚至衰退期,对产品来说就很危险。 在分析用户底层需求时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马斯诺需求模型,首先考虑的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少出现在互联网产品中,这里就不提及了),其次是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求。 如下是近期留意到一些不错的促活案例,在此记录一下。 首先是GitHub的机器人提交Pull requests。 这里给不知道GitHub的同学简单科普一下,它是程序员保存或者对外展示我自己编写程序源码的仓库,Pull requests就相当于有人基于我当前的源码进行了调整或优化并请求合并到我的源代码中,这可能是GitHub上最高级的认可和荣誉了,比Star、提Issues更让人振奋,会激励我去审核别人提交的代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下一个版本迭代在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就跟Quora、Stack Overflow上回复别人的问题被点赞和采纳一样,会激励用户不断得去回复新的问题。 GitHub设计得非常巧妙,它用一个机器人bot去做类似代码安全的扫描,发现代码中引入的三方包是否存在版本过低、潜在漏洞等问题,如果存在就会将版本更改到最新并提交合并代码的请求,仓库所有者就可以体验一次合并别人代码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数据为空的尴尬。虽然是机器人,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用户去做更多的维护。 类似机器人促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游戏,除了人机对战,当前很多游戏已经开发了模拟人的游戏角色,据了解低端局或者真人少的情况下腾讯的吃鸡手游就会填充机器人参与游戏。还有网易云音乐的机器人评论,压抑伤感自成一派,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点赞。 这里并不是说机器人充数提高了活跃数据,而且巧妙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带动、触发了真实用户的活跃。 另外一个就是近期在墨天轮看到的一个数说,用户本来只是完成每日任务获取积分奖励,但却得到了大家的评论: 有了回应,用户在平台上的存在感就会增强,通过持续的互动融入到群体中,用户就会慢慢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忠诚度极高的用户。这类超越用户预期的心理非常难得,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要努力去探索去创造让用户惊喜的场景,尤其是给刚注册的用户一些“新手光环”和一些权益福利。 还有就是之前在SMZDM的一次分享。SMZDM是一个导购社区,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用户或官方会分享一些优质、低价的商品,同时解毒评论、买过打值、薅羊毛也成为了平台独有的特色。经过同事的安利,我也会偶尔看一看,有次主动分享了一张优惠券,被官方推到首页,瞬间产生了800次互动。 首先不说最后多少人领取并使用了优惠券,瞬间被消息轰炸的感觉还是很奇妙,仿佛都产生了网红、虚荣的心理,同时平台收货了流量和用户,属于多赢、皆大欢喜的结局。 到现在我在买东西之后都要先去SMZDM上搜索的习惯,所以产品在设计时优先需要考虑普通用户的需求,其实针对不同的群体UGC,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外乎金钱奖励和名利增值,让社区内容的产生和消费达成良性循环。 最后就是产品上的促活创新,比如抖音上的抢首评: 当然这里的案例还有非常多,比如一键三连、快速关注、快速评论(哪怕是三个666表情包)、一键分享等等,都是在产品上的解析创新,A/B试验,通过最小阻力激发用户互动操作的欲望。当然这是最考验产品经理和运营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黑客增长中的核心思维,有时候产品上、技术上一点点的改进,可能让日活数据翻倍,对比传统广告和营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回到绝大多数产品本身,用户的需求可以总结成3个维度,分别是:解决痛点、满足好奇、归属荣誉,如果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能设计相应的场景,那这个产品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March 13,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吐槽001-元素遮挡

最近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了几个严重的元素遮挡问题,有的甚至会影响操作,而且还联想到微信7.0版本中推出的文章浮窗功能,以及功能的改进,就整理了一篇元素遮挡的产品吐槽文章。 首先来看一个严重影响操作的遮挡,极客时间的首页海报弹窗广告与播放进度条,由于进度条的层级优先级最高,将弹窗广告的关闭按钮遮挡: 此时无法上下滑动,或者拖动进度条,只能先关闭进度条,然后才能关闭弹窗海报,而之前播放的内容已经不存在,需要再去翻找。根据KANO模型来看,这类属于基础功能不完善,对于高辨识度的用户群体来说,对用户满意度会大打折扣,因为同类或不同类的竞品实在太多。 所以我们在对MUST HAVE的基础功能一定要确保完善的测试和验证,尤其是APP、小程序等需要第三方平台审核才能发布的应用。 第二个要吐槽的就是微信视频的私密赞,可以说非常难受,另外顺便吐槽下我关闭发现页的视频号后多次被自动打开(再吐槽下视频号的推荐算法,我看了一个朋友点赞的曹德旺视频,后来视频流里10个有8个是有关曹德旺的视频,怒关😋)。 针对私密赞后面还有专题的吐槽,这里只说遮挡的问题,某些视频上有文字,我需要暂停后去看,发现赫然出现了【私密赞】的按钮: 私密赞的需求优先级应该非常低,在这里不仅挡住了视频,还非常容易误点,另外还有顶部的导航栏与文字的重叠遮挡,非常影响操作和美观。 我们再来看看短视频鼻祖抖音是怎么来做的,首先遮挡几乎很少,所有的按钮和系统文字都在边缘和底部,如果遇到特别视频,可以双指放大,进入全屏播放,且还支持倍速播放、暂停等功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得不说视频号在短视频的使用场景打磨还远远不够,这也说明抖音除了在视频创作、推荐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持续领先外,在用户体验细节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有理由成为第一款成功出海的应用。 关于元素遮挡的问题,不得不让我想起几年前的微信浮窗功能,功能的出发点是好的,多任务切换确实是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沉浸阅读时需要处理消息的场景,微信在7.0推出了浮窗的功能,可以对文件、文章、笔记等进行浮窗操作,同时最多可以悬浮5个,如下: 这个屏占比也太大了,优先级也太高了,就算是折叠起来的单独ICON也很大,对狭小手机屏幕来说,会对基础的聊天功能产生影响,遮挡信息+频繁误操作,用了几次就再也没用了。 多任务管理是操作系统级别的功能,如果再单一的产品中多任务处理做得太重反而适得其反,会对产品的核心功能造成影响。 再回来当前版本微信的设计,就要好很多,对文章单独开辟边栏页,对视频、音频、直播等当前窗口浮窗,可以后台播放,可以暂停,可以吸附收缩到边栏,目前体验已经好了很多。 以上个人感觉是非常成功的迭代,另外针对浮窗,电脑会自动同步,有点类似稍后处理的功能,让人惊喜。 总之,这类问题有很多,后期遇到也会记录进来,在这个追求极简、完美体验的环境下,随着产品模块和功能复杂度不断提升,元素遮挡方面应该要尤其注意,心存敬畏,有限确保核心功能的完美体验。

March 12,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1-事件追踪

如今,社会突然之间被四面八方、音色交错的信息洪流冲灌着,有的人无所适从,有的人灯红酒绿,浮躁、繁忙、喧嚣、孤独、焦虑。据估算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应该可以亿计数,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面临的挑战、竞争也越来越大,除了在设计体验上取悦用户,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和路径让用户养成习惯。 最近在很多产品上看到了【事件追踪】的功能,我认为这是精细化打磨产品和增加用户黏性的绝佳方案,也是碾压同类竞品的差异化功能。 首先是早期的现场直击、新闻动态,平台中多个媒体编辑在获取到一手消息后7*24小时撰稿,经过审核后发布到平台上,这种方式虽然实时性差,产品上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页面,但对用户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渠道。我记得早些年一旦发生重大新闻我都会去凤凰网找相关的页面,当然很多页面还是找不到,虽然用户的需求在那,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不对等决定了很多新闻不值得去做。 还有一类是文字直播,早前还是2-3G网络时,流量还很昂贵,也不方便看电视,很多时候都是在手机上看文字直播,那时还没有同声翻译、实时字母的功能,全靠编辑打字发送,现在这个功能仍然存活,满足那些上课、上班人的需求。 再后来,就是印象中大辉做的Readhub,除了将资讯聚合到一起,形成300字左右的摘要,令人惊喜的是在最下方有事件追踪的整个事件流,让人清晰的看到整个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如下是TikTok被美制裁的事件追踪。 曾经在2019年我们的团队尝试过去实现这一功能,后来中途被迫放弃(未来还是会择机启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法编码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型直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研究问题。PS:上面截图中日期没有用等宽字体,所有未对齐,强迫症表示有点难受。 对于百度,个人观念中早就从昔日的BAT大厂中跌入到二流互联网公司行列,用百度来搜索的场景已经很少,偶尔看看百度的热搜。近日俄乌冲突,看到百度事件脉络的功能,确实让人惊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相对真实的信息流,没有情感、没有评论,只是平静的展示互联网上各个平台上发布的新闻,这里不得不佩服百度的AI算法,在国内还算是顶尖水平,铺天盖地的信息抓取、筛选、甄别、关联是非常庞大的工程。 如下是之前用百度生成的分享图,我还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状况,回顾过去的发展经过,还可以通过【俄方】、【乌方】的标签筛选,有很多都会点进去查看详情。PS:新闻的弹幕功能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始终感觉没有较好的实现,我基本上略过,也没有触发我去参与评论(近年来,我觉得评论大概抖音是做得最好的,我媳妇说她看评论的时间甚至超过看视频的时间,除了有各种神评论外,解答视频的疑惑是另一个点)。 另外,在大S结婚的事件脉络中,居然回溯到了1996年结缘,到2011年结婚,再到2021年离婚,最后才是再婚的新闻,对我这个不怎么关注娱乐圈的吃瓜群众简直是太惊喜了,碰到同事聊起,也能知其所然。虽然整个事件数量不多,但还是怀疑这个是人为关联,如果AI已经达到这种水平,请接受我的膜拜。 说到信息流和个性化推荐,当然得看看抖音,近期同样发现抖音也有类似的功能,这种用户体验真的很棒,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平台也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品牌认同。PS:抖音的智能联想搜索功能也是非常不错,如果你从一个视频跳转到搜索框,他会自动识别联想你想搜什么内容,而且据我判断90%的情况下是准确的。 【事件追踪】算是AI技术的落地应用,属于个性化推荐的范畴,使用NLP精准识别、精炼总结内容,再通过知识图谱神经网络计算,最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更多的链接和信任。 现在各种资源相对充沛,人们的时间已经被各种产品占满了,想让用户再要用你的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甚至是完全不同类的产品。我记得上中学时,没有手机,电视爸妈不让看,唯一的数码产品就是录音机,学校发了语文课本的录音磁带,回家后把鲁迅的《故乡》听了很多遍,闰土手持钢叉在习惯地里叉猹的画面历历在目。 人们花在一个事物上的耐心越来越低,频繁被打断,决策等待时间越来越短。所以产品经理在任何提高效率减少用户探索发现时间的功能都值得去尝试。 关于人工智能,未来通过物联网实现的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以及人类无法比拟的记忆存储提取、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产品最终的形态就是一个极简的AI助手,会为你私人订制内容,让信息在恰当的时间用你喜欢的形式呈现在你的脑海中,不仅仅是推送你感兴趣的技术资讯,可能是通过总结过去人类的成长经验希望你今天能够掌握《理想国》的哲学思想。

February 28, 2022 · 1 min · Meta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