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端用户来说,促活是产品经理和运营日常应对最多的问题,绞尽脑汁。因为活跃用户是一个产品的生命指标,也是一个产品最直接的价值体现。根据产品立项时确定目标群体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活跃用户需要有一个稳步的增长曲线,如果过早进入瓶颈期甚至衰退期,对产品来说就很危险。

在分析用户底层需求时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马斯诺需求模型,首先考虑的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少出现在互联网产品中,这里就不提及了),其次是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求。

如下是近期留意到一些不错的促活案例,在此记录一下。

首先是GitHub的机器人提交Pull requests。

这里给不知道GitHub的同学简单科普一下,它是程序员保存或者对外展示我自己编写程序源码的仓库,Pull requests就相当于有人基于我当前的源码进行了调整或优化并请求合并到我的源代码中,这可能是GitHub上最高级的认可和荣誉了,比Star、提Issues更让人振奋,会激励我去审核别人提交的代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下一个版本迭代在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就跟Quora、Stack Overflow上回复别人的问题被点赞和采纳一样,会激励用户不断得去回复新的问题。

GitHub设计得非常巧妙,它用一个机器人bot去做类似代码安全的扫描,发现代码中引入的三方包是否存在版本过低、潜在漏洞等问题,如果存在就会将版本更改到最新并提交合并代码的请求,仓库所有者就可以体验一次合并别人代码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数据为空的尴尬。虽然是机器人,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用户去做更多的维护。

image-20220324222356150

类似机器人促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游戏,除了人机对战,当前很多游戏已经开发了模拟人的游戏角色,据了解低端局或者真人少的情况下腾讯的吃鸡手游就会填充机器人参与游戏。还有网易云音乐的机器人评论,压抑伤感自成一派,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点赞。

这里并不是说机器人充数提高了活跃数据,而且巧妙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带动、触发了真实用户的活跃。

另外一个就是近期在墨天轮看到的一个数说,用户本来只是完成每日任务获取积分奖励,但却得到了大家的评论:

image-20220326141756043

有了回应,用户在平台上的存在感就会增强,通过持续的互动融入到群体中,用户就会慢慢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忠诚度极高的用户。这类超越用户预期的心理非常难得,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要努力去探索去创造让用户惊喜的场景,尤其是给刚注册的用户一些“新手光环”和一些权益福利。

还有就是之前在SMZDM的一次分享。SMZDM是一个导购社区,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用户或官方会分享一些优质、低价的商品,同时解毒评论、买过打值、薅羊毛也成为了平台独有的特色。经过同事的安利,我也会偶尔看一看,有次主动分享了一张优惠券,被官方推到首页,瞬间产生了800次互动。

3071648305195_.pic

首先不说最后多少人领取并使用了优惠券,瞬间被消息轰炸的感觉还是很奇妙,仿佛都产生了网红、虚荣的心理,同时平台收货了流量和用户,属于多赢、皆大欢喜的结局。

到现在我在买东西之后都要先去SMZDM上搜索的习惯,所以产品在设计时优先需要考虑普通用户的需求,其实针对不同的群体UGC,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外乎金钱奖励和名利增值,让社区内容的产生和消费达成良性循环。

最后就是产品上的促活创新,比如抖音上的抢首评

11648305286_.pic

当然这里的案例还有非常多,比如一键三连、快速关注、快速评论(哪怕是三个666表情包)、一键分享等等,都是在产品上的解析创新,A/B试验,通过最小阻力激发用户互动操作的欲望。当然这是最考验产品经理和运营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黑客增长中的核心思维,有时候产品上、技术上一点点的改进,可能让日活数据翻倍,对比传统广告和营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回到绝大多数产品本身,用户的需求可以总结成3个维度,分别是:解决痛点、满足好奇、归属荣誉,如果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能设计相应的场景,那这个产品已经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