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记004-那些微信回退的功能

微信作为国民级软件,月活十亿+的世界级产品,仍然有非常多上线之后回退的功能,有些是被吐槽,有些是数据不能达到预期,我在面试时必问的一个面试题,考察候选者对产品的敏感度以及是否用产品思维看待身边的事物。这里我来列一些回退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朋友圈表情包评论 2019年12月上线,该功能可以说在当时令我完全咂舌,一度觉得朋友圈不忍直视,可能有些人当时觉得好玩,新鲜感驱使下朋友圈掀起一股斗图大赛,可以再次感受一下: 好长一段时间我直接选择了不看朋友圈,更别说发表了。新鲜感过去后,评论图片的操作应该急剧下降,预计朋友圈的整体打开率、发表数量都会逐渐降低,甚至会比上线这个功能之前还要低。我相信还是有很多和我一样对这个功能嗤之以鼻的人,首先爱用表情包的人大多数年轻的学生群体,多数人看不惯这种花里胡哨的无厘头,甚至还有一些动图,此时的朋友圈在我们眼中就是乌烟瘴气。就算勉强接受,刷半天还看不到下一条朋友圈内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户甚至忘了好友发的朋友圈是啥,完全沉浸在夸张奇特的表情包中。 首先微信没有广泛调研用户,如果考虑到会有多数人反感,就不会为了一时的活跃指标贸然上线了。朋友圈主要是分享个人的动态,也是优先级最高的功能,如今全被表情包占领,元素主次受到严重挑战,同时操作流畅性降低。经过用户反馈加数据验证,微信很快就回退了表情包评论的功能。 部分人建议我们社区的评论加富文本,需要图片评论,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不加的原因。张教父说每天有五亿人吐槽微信,还有一亿人教他做产品,我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 2、圈子 圈子由2019年上线的好物圈演变而来(好物圈其实又是早期购物清单的套娃),好物圈承载了微信庞大触角伸向电商的梦想,借助小程序的优势打造集导购、社区、购物、评价的电商闭环体验。同样由于微信是熟人社交,好友跨度很大,所以多数情况下别人购买的物品,自己完全不需要,而且这里存在隐私保护的问题,经过1年多的运营数据不太理想就转型为圈子。 圈子的产品形态可以理解为轻论坛,大家通过某一个兴趣标签聚合在一起交流分享,类似百度贴吧。论坛贴吧都属于上一代低效社交产品了,在2010年开始就陆续被博客、微信公众号、豆瓣等新一代以创作者为中心的个人IP型内容社区,加上2015年之后,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被聚合资讯、长短视频、各类游戏产品占据,让用户长时间泡在一个论坛去探索去交流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圈子的场景可能在群里直接聊天会更合适。 2021年圈子正式关闭,这也是必然的,论坛、百度贴吧其实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未来产品的趋势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高效的交互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 据字节的朋友了解,最近抖音也在做圈子,目前功能根据算法还只对部分人开启,从开放互联网社交到小范围的圈子,我觉得值得尝试,比如亲友圈、同事圈、同学圈、同城圈,以及兴趣圈子,大家志趣相投认识更多的陌生人,甚至交到好朋友,大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彼此认可,我觉得大概率能成。 3、时刻视频 如果你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头像右上角有一个蓝色的圆圈,那是2018年微信7.0发布之后的新功能:时刻视频。上层属于个人主页,一段15秒的视频,可以是个人视频秀,也可以拍摄此刻眼前的新奇世界,刚刚发布的时候,新鲜感趋势下大家纷纷拍摄,同时由于入口优先级高,很多人会通过头像、甚至聊天窗口点击进去查看,群里如果有人发布视频,右上角也会有明显的提醒,仿佛一片火热。 借一张网络上的图,大家回味一下,时刻视频点进去可以评论,评论通过气泡的形式飘浮。 但是由于拍摄视频的成本太高,多数人一年也不发几张照片,要经常上传视频的难度太大,再加上微信好友有限,想创作的人也得不到持续足够多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同时入口优先级太高已经影响到了部分人用微信来沟通了,所以仅仅上线一个月,就改名为视频动态,同时头像上的状态也消失了。 2020年上线了视频号,个人觉得目前还算不上成功,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想要超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产品应该非常艰难。视频动态在微信8.0版本中正式下线,取而代之的是状态,目前来看数据应该也不怎么样,此刻我的朋友圈仅有12个人设置了状态。 4、文章的浮窗 这个问题我在产品吐槽001里面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属于元素遮挡问题,且对核心的聊天功能产生了影响和干扰,用户体验也不太流畅,不久之后就将稍后阅读放到了左侧隐藏栏,还算是满意的改进,至少让人愿意去用。 暂时就先列这几点吧,后面想起来再补充。微信从2011年上线已经10多年,一直在做一些小的尝试,无法给人带来惊喜。下一代沟通软件是什么?会被什么样的产品颠覆?或许是比你还懂你自己的个人助理,或许是脑机接口下的直接互动,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智慧,我们拭目以待吧。

April 12,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3-隐私变通

微信早期的聊天、朋友圈都还停留在熟人社交,从公众号、小程序开始逐步迈向开放互联网,比如公众号评论、看一看、视频号、直播等等,面临的用户数据隐私挑战巨大。如今加入了太多开放互联网的模块,很多时候看到的是产品上的妥协,和难以取舍的平衡,比如视频号要不要再做一套账号体系?最后决定另做一套开放的账号体系,其中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公众号体系的成功,拍视频成本很高,大多数人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在自己几百号人的朋友圈传播。 早些年Robin说“中国人不在乎数据隐私”,就算百度如果偷偷的“窃取”用户数据,嘴上也不能直说吧,虽然早些年谷歌离开了CN,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同类或者不同类的替换产品,当前的应用反而是要去争夺用户的时间。 这里首先要吐槽一下微信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微信好友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这些人爱看的点赞的内容绝大多数我们不感兴趣,但是当我们打开看一看、视频号、直播时,有非常多类似的推荐,而且基本上无法屏蔽(设置不感兴趣不起作用),最后只能关闭入口,不再打开。 这里是否可以调整为用户可以自主设置感兴趣的标签,另外在推荐系统中要考虑年龄的因素,推荐同龄人相关的内容。 从上面的截图应该可以看到饱受批评的某某某赞过,这里一般有3个问题:误操作点赞、不看别人赞过的视频、不让别人看我赞过的视频。双击点赞误操作率非常高,这样直接将好友的头像和名称显示出来的方式非常粗暴,很难想象你看到平时温良可敬的同事、老师、领导、长辈点赞美女热舞的视频,或者是你点赞了前女友的视频,这里有非常非常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审慎处理。 这里再插播一条吐槽,微信虽然提供了可以关闭的功能,但是很多功能绝大多数情况下默认就是开启的,也没有询问用户是否要打开,而且关闭的操作普遍情况下都很复杂,很多人中途放弃,只有像我们这种极客用户再会誓不罢休的去达成目标。另外发现页的功能在关闭后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自己开启,比如关闭直播入口后,如果你从朋友圈打开了某个直播,微信就会偷偷将直播放在了发现页上。 微信视频号后来出现了私密赞功能,暂停私密赞之后只有自己可见,之前吐槽过私密赞元素遮挡的Bug(如下图遮挡视频文字),这个功能算是对隐私保护的一个修复补丁,但是不论从操作还是产品逻辑来说,都很奇怪,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冗余的星标功能。其实所谓私密赞、星标就是通用的收藏功能,收藏是向内的保存,点赞是向外的反馈。这里其实比较好解决,还是要优先考虑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点赞不显示用户列表,个性化推荐时仅显示有几位朋友赞过即可。 我们再来看看短视频鼻祖抖音的处理逻辑,首先抖音就是开放的互联网账号体系,没有添加同事、长辈、同学等好友,仅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算账号展示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匿名不可追溯的。 抖音的收藏功能也是在2021年加的,这个需求应该还是非常强烈的,大多数人吝啬点赞的功能,但是又想将视频保存下来,之所以到21年才加,应该还是考虑右侧元素过多的情况,以及点赞可以满足同类需求。目前收藏功能是我目前在抖音最多的交互操作了,对我个人来说这个功能还是很赞的。 其实从上图还是可以看出很多细节,所有元素靠四周尽量不遮挡视频,顶部的搜索框也智能联想了你想搜索的内容,同时刚刚发现都有明显位置展示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可以非常方便的在一个界面设置关闭各项隐私,还能设置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长,不得不佩服字节产品成功是有原因的,点赞!

April 2,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2-促活案例

对C端用户来说,促活是产品经理和运营日常应对最多的问题,绞尽脑汁。因为活跃用户是一个产品的生命指标,也是一个产品最直接的价值体现。根据产品立项时确定目标群体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活跃用户需要有一个稳步的增长曲线,如果过早进入瓶颈期甚至衰退期,对产品来说就很危险。 在分析用户底层需求时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马斯诺需求模型,首先考虑的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少出现在互联网产品中,这里就不提及了),其次是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求。 如下是近期留意到一些不错的促活案例,在此记录一下。 首先是GitHub的机器人提交Pull requests。 这里给不知道GitHub的同学简单科普一下,它是程序员保存或者对外展示我自己编写程序源码的仓库,Pull requests就相当于有人基于我当前的源码进行了调整或优化并请求合并到我的源代码中,这可能是GitHub上最高级的认可和荣誉了,比Star、提Issues更让人振奋,会激励我去审核别人提交的代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下一个版本迭代在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就跟Quora、Stack Overflow上回复别人的问题被点赞和采纳一样,会激励用户不断得去回复新的问题。 GitHub设计得非常巧妙,它用一个机器人bot去做类似代码安全的扫描,发现代码中引入的三方包是否存在版本过低、潜在漏洞等问题,如果存在就会将版本更改到最新并提交合并代码的请求,仓库所有者就可以体验一次合并别人代码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数据为空的尴尬。虽然是机器人,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用户去做更多的维护。 类似机器人促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游戏,除了人机对战,当前很多游戏已经开发了模拟人的游戏角色,据了解低端局或者真人少的情况下腾讯的吃鸡手游就会填充机器人参与游戏。还有网易云音乐的机器人评论,压抑伤感自成一派,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点赞。 这里并不是说机器人充数提高了活跃数据,而且巧妙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带动、触发了真实用户的活跃。 另外一个就是近期在墨天轮看到的一个数说,用户本来只是完成每日任务获取积分奖励,但却得到了大家的评论: 有了回应,用户在平台上的存在感就会增强,通过持续的互动融入到群体中,用户就会慢慢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忠诚度极高的用户。这类超越用户预期的心理非常难得,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要努力去探索去创造让用户惊喜的场景,尤其是给刚注册的用户一些“新手光环”和一些权益福利。 还有就是之前在SMZDM的一次分享。SMZDM是一个导购社区,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用户或官方会分享一些优质、低价的商品,同时解毒评论、买过打值、薅羊毛也成为了平台独有的特色。经过同事的安利,我也会偶尔看一看,有次主动分享了一张优惠券,被官方推到首页,瞬间产生了800次互动。 首先不说最后多少人领取并使用了优惠券,瞬间被消息轰炸的感觉还是很奇妙,仿佛都产生了网红、虚荣的心理,同时平台收货了流量和用户,属于多赢、皆大欢喜的结局。 到现在我在买东西之后都要先去SMZDM上搜索的习惯,所以产品在设计时优先需要考虑普通用户的需求,其实针对不同的群体UGC,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外乎金钱奖励和名利增值,让社区内容的产生和消费达成良性循环。 最后就是产品上的促活创新,比如抖音上的抢首评: 当然这里的案例还有非常多,比如一键三连、快速关注、快速评论(哪怕是三个666表情包)、一键分享等等,都是在产品上的解析创新,A/B试验,通过最小阻力激发用户互动操作的欲望。当然这是最考验产品经理和运营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黑客增长中的核心思维,有时候产品上、技术上一点点的改进,可能让日活数据翻倍,对比传统广告和营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回到绝大多数产品本身,用户的需求可以总结成3个维度,分别是:解决痛点、满足好奇、归属荣誉,如果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能设计相应的场景,那这个产品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March 13,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手记001-事件追踪

如今,社会突然之间被四面八方、音色交错的信息洪流冲灌着,有的人无所适从,有的人灯红酒绿,浮躁、繁忙、喧嚣、孤独、焦虑。据估算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应该可以亿计数,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面临的挑战、竞争也越来越大,除了在设计体验上取悦用户,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和路径让用户养成习惯。 最近在很多产品上看到了【事件追踪】的功能,我认为这是精细化打磨产品和增加用户黏性的绝佳方案,也是碾压同类竞品的差异化功能。 首先是早期的现场直击、新闻动态,平台中多个媒体编辑在获取到一手消息后7*24小时撰稿,经过审核后发布到平台上,这种方式虽然实时性差,产品上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页面,但对用户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渠道。我记得早些年一旦发生重大新闻我都会去凤凰网找相关的页面,当然很多页面还是找不到,虽然用户的需求在那,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不对等决定了很多新闻不值得去做。 还有一类是文字直播,早前还是2-3G网络时,流量还很昂贵,也不方便看电视,很多时候都是在手机上看文字直播,那时还没有同声翻译、实时字母的功能,全靠编辑打字发送,现在这个功能仍然存活,满足那些上课、上班人的需求。 再后来,就是印象中大辉做的Readhub,除了将资讯聚合到一起,形成300字左右的摘要,令人惊喜的是在最下方有事件追踪的整个事件流,让人清晰的看到整个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如下是TikTok被美制裁的事件追踪。 曾经在2019年我们的团队尝试过去实现这一功能,后来中途被迫放弃(未来还是会择机启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法编码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型直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研究问题。PS:上面截图中日期没有用等宽字体,所有未对齐,强迫症表示有点难受。 对于百度,个人观念中早就从昔日的BAT大厂中跌入到二流互联网公司行列,用百度来搜索的场景已经很少,偶尔看看百度的热搜。近日俄乌冲突,看到百度事件脉络的功能,确实让人惊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相对真实的信息流,没有情感、没有评论,只是平静的展示互联网上各个平台上发布的新闻,这里不得不佩服百度的AI算法,在国内还算是顶尖水平,铺天盖地的信息抓取、筛选、甄别、关联是非常庞大的工程。 如下是之前用百度生成的分享图,我还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状况,回顾过去的发展经过,还可以通过【俄方】、【乌方】的标签筛选,有很多都会点进去查看详情。PS:新闻的弹幕功能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始终感觉没有较好的实现,我基本上略过,也没有触发我去参与评论(近年来,我觉得评论大概抖音是做得最好的,我媳妇说她看评论的时间甚至超过看视频的时间,除了有各种神评论外,解答视频的疑惑是另一个点)。 另外,在大S结婚的事件脉络中,居然回溯到了1996年结缘,到2011年结婚,再到2021年离婚,最后才是再婚的新闻,对我这个不怎么关注娱乐圈的吃瓜群众简直是太惊喜了,碰到同事聊起,也能知其所然。虽然整个事件数量不多,但还是怀疑这个是人为关联,如果AI已经达到这种水平,请接受我的膜拜。 说到信息流和个性化推荐,当然得看看抖音,近期同样发现抖音也有类似的功能,这种用户体验真的很棒,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平台也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品牌认同。PS:抖音的智能联想搜索功能也是非常不错,如果你从一个视频跳转到搜索框,他会自动识别联想你想搜什么内容,而且据我判断90%的情况下是准确的。 【事件追踪】算是AI技术的落地应用,属于个性化推荐的范畴,使用NLP精准识别、精炼总结内容,再通过知识图谱神经网络计算,最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更多的链接和信任。 现在各种资源相对充沛,人们的时间已经被各种产品占满了,想让用户再要用你的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甚至是完全不同类的产品。我记得上中学时,没有手机,电视爸妈不让看,唯一的数码产品就是录音机,学校发了语文课本的录音磁带,回家后把鲁迅的《故乡》听了很多遍,闰土手持钢叉在习惯地里叉猹的画面历历在目。 人们花在一个事物上的耐心越来越低,频繁被打断,决策等待时间越来越短。所以产品经理在任何提高效率减少用户探索发现时间的功能都值得去尝试。 关于人工智能,未来通过物联网实现的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以及人类无法比拟的记忆存储提取、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产品最终的形态就是一个极简的AI助手,会为你私人订制内容,让信息在恰当的时间用你喜欢的形式呈现在你的脑海中,不仅仅是推送你感兴趣的技术资讯,可能是通过总结过去人类的成长经验希望你今天能够掌握《理想国》的哲学思想。

February 28, 2022 · 1 min · Meta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