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记002-促活案例

对C端用户来说,促活是产品经理和运营日常应对最多的问题,绞尽脑汁。因为活跃用户是一个产品的生命指标,也是一个产品最直接的价值体现。根据产品立项时确定目标群体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活跃用户需要有一个稳步的增长曲线,如果过早进入瓶颈期甚至衰退期,对产品来说就很危险。 在分析用户底层需求时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马斯诺需求模型,首先考虑的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少出现在互联网产品中,这里就不提及了),其次是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求。 如下是近期留意到一些不错的促活案例,在此记录一下。 首先是GitHub的机器人提交Pull requests。 这里给不知道GitHub的同学简单科普一下,它是程序员保存或者对外展示我自己编写程序源码的仓库,Pull requests就相当于有人基于我当前的源码进行了调整或优化并请求合并到我的源代码中,这可能是GitHub上最高级的认可和荣誉了,比Star、提Issues更让人振奋,会激励我去审核别人提交的代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下一个版本迭代在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就跟Quora、Stack Overflow上回复别人的问题被点赞和采纳一样,会激励用户不断得去回复新的问题。 GitHub设计得非常巧妙,它用一个机器人bot去做类似代码安全的扫描,发现代码中引入的三方包是否存在版本过低、潜在漏洞等问题,如果存在就会将版本更改到最新并提交合并代码的请求,仓库所有者就可以体验一次合并别人代码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数据为空的尴尬。虽然是机器人,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用户去做更多的维护。 类似机器人促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游戏,除了人机对战,当前很多游戏已经开发了模拟人的游戏角色,据了解低端局或者真人少的情况下腾讯的吃鸡手游就会填充机器人参与游戏。还有网易云音乐的机器人评论,压抑伤感自成一派,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点赞。 这里并不是说机器人充数提高了活跃数据,而且巧妙的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带动、触发了真实用户的活跃。 另外一个就是近期在墨天轮看到的一个数说,用户本来只是完成每日任务获取积分奖励,但却得到了大家的评论: 有了回应,用户在平台上的存在感就会增强,通过持续的互动融入到群体中,用户就会慢慢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忠诚度极高的用户。这类超越用户预期的心理非常难得,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要努力去探索去创造让用户惊喜的场景,尤其是给刚注册的用户一些“新手光环”和一些权益福利。 还有就是之前在SMZDM的一次分享。SMZDM是一个导购社区,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用户或官方会分享一些优质、低价的商品,同时解毒评论、买过打值、薅羊毛也成为了平台独有的特色。经过同事的安利,我也会偶尔看一看,有次主动分享了一张优惠券,被官方推到首页,瞬间产生了800次互动。 首先不说最后多少人领取并使用了优惠券,瞬间被消息轰炸的感觉还是很奇妙,仿佛都产生了网红、虚荣的心理,同时平台收货了流量和用户,属于多赢、皆大欢喜的结局。 到现在我在买东西之后都要先去SMZDM上搜索的习惯,所以产品在设计时优先需要考虑普通用户的需求,其实针对不同的群体UGC,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外乎金钱奖励和名利增值,让社区内容的产生和消费达成良性循环。 最后就是产品上的促活创新,比如抖音上的抢首评: 当然这里的案例还有非常多,比如一键三连、快速关注、快速评论(哪怕是三个666表情包)、一键分享等等,都是在产品上的解析创新,A/B试验,通过最小阻力激发用户互动操作的欲望。当然这是最考验产品经理和运营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黑客增长中的核心思维,有时候产品上、技术上一点点的改进,可能让日活数据翻倍,对比传统广告和营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回到绝大多数产品本身,用户的需求可以总结成3个维度,分别是:解决痛点、满足好奇、归属荣誉,如果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能设计相应的场景,那这个产品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March 13, 2022 · 1 min · Metawen

产品吐槽001-元素遮挡

最近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了几个严重的元素遮挡问题,有的甚至会影响操作,而且还联想到微信7.0版本中推出的文章浮窗功能,以及功能的改进,就整理了一篇元素遮挡的产品吐槽文章。 首先来看一个严重影响操作的遮挡,极客时间的首页海报弹窗广告与播放进度条,由于进度条的层级优先级最高,将弹窗广告的关闭按钮遮挡: 此时无法上下滑动,或者拖动进度条,只能先关闭进度条,然后才能关闭弹窗海报,而之前播放的内容已经不存在,需要再去翻找。根据KANO模型来看,这类属于基础功能不完善,对于高辨识度的用户群体来说,对用户满意度会大打折扣,因为同类或不同类的竞品实在太多。 所以我们在对MUST HAVE的基础功能一定要确保完善的测试和验证,尤其是APP、小程序等需要第三方平台审核才能发布的应用。 第二个要吐槽的就是微信视频的私密赞,可以说非常难受,另外顺便吐槽下我关闭发现页的视频号后多次被自动打开(再吐槽下视频号的推荐算法,我看了一个朋友点赞的曹德旺视频,后来视频流里10个有8个是有关曹德旺的视频,怒关😋)。 针对私密赞后面还有专题的吐槽,这里只说遮挡的问题,某些视频上有文字,我需要暂停后去看,发现赫然出现了【私密赞】的按钮: 私密赞的需求优先级应该非常低,在这里不仅挡住了视频,还非常容易误点,另外还有顶部的导航栏与文字的重叠遮挡,非常影响操作和美观。 我们再来看看短视频鼻祖抖音是怎么来做的,首先遮挡几乎很少,所有的按钮和系统文字都在边缘和底部,如果遇到特别视频,可以双指放大,进入全屏播放,且还支持倍速播放、暂停等功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得不说视频号在短视频的使用场景打磨还远远不够,这也说明抖音除了在视频创作、推荐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持续领先外,在用户体验细节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有理由成为第一款成功出海的应用。 关于元素遮挡的问题,不得不让我想起几年前的微信浮窗功能,功能的出发点是好的,多任务切换确实是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沉浸阅读时需要处理消息的场景,微信在7.0推出了浮窗的功能,可以对文件、文章、笔记等进行浮窗操作,同时最多可以悬浮5个,如下: 这个屏占比也太大了,优先级也太高了,就算是折叠起来的单独ICON也很大,对狭小手机屏幕来说,会对基础的聊天功能产生影响,遮挡信息+频繁误操作,用了几次就再也没用了。 多任务管理是操作系统级别的功能,如果再单一的产品中多任务处理做得太重反而适得其反,会对产品的核心功能造成影响。 再回来当前版本微信的设计,就要好很多,对文章单独开辟边栏页,对视频、音频、直播等当前窗口浮窗,可以后台播放,可以暂停,可以吸附收缩到边栏,目前体验已经好了很多。 以上个人感觉是非常成功的迭代,另外针对浮窗,电脑会自动同步,有点类似稍后处理的功能,让人惊喜。 总之,这类问题有很多,后期遇到也会记录进来,在这个追求极简、完美体验的环境下,随着产品模块和功能复杂度不断提升,元素遮挡方面应该要尤其注意,心存敬畏,有限确保核心功能的完美体验。

March 12, 2022 · 1 min · Metawen
pm001

产品手记001-事件追踪

如今,社会突然之间被四面八方、音色交错的信息洪流冲灌着,有的人无所适从,有的人灯红酒绿,浮躁、繁忙、喧嚣、孤独、焦虑。据估算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应该可以亿计数,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面临的挑战、竞争也越来越大,除了在设计体验上取悦用户,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和路径让用户养成习惯。 最近在很多产品上看到了【事件追踪】的功能,我认为这是精细化打磨产品和增加用户黏性的绝佳方案,也是碾压同类竞品的差异化功能。 首先是早期的现场直击、新闻动态,平台中多个媒体编辑在获取到一手消息后7*24小时撰稿,经过审核后发布到平台上,这种方式虽然实时性差,产品上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页面,但对用户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渠道。我记得早些年一旦发生重大新闻我都会去凤凰网找相关的页面,当然很多页面还是找不到,虽然用户的需求在那,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不对等决定了很多新闻不值得去做。 还有一类是文字直播,早前还是2-3G网络时,流量还很昂贵,也不方便看电视,很多时候都是在手机上看文字直播,那时还没有同声翻译、实时字母的功能,全靠编辑打字发送,现在这个功能仍然存活,满足那些上课、上班人的需求。 再后来,就是印象中大辉做的Readhub,除了将资讯聚合到一起,形成300字左右的摘要,令人惊喜的是在最下方有事件追踪的整个事件流,让人清晰的看到整个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如下是TikTok被美制裁的事件追踪。 曾经在2019年我们的团队尝试过去实现这一功能,后来中途被迫放弃(未来还是会择机启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法编码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型直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研究问题。PS:上面截图中日期没有用等宽字体,所有未对齐,强迫症表示有点难受。 对于百度,个人观念中早就从昔日的BAT大厂中跌入到二流互联网公司行列,用百度来搜索的场景已经很少,偶尔看看百度的热搜。近日俄乌冲突,看到百度事件脉络的功能,确实让人惊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相对真实的信息流,没有情感、没有评论,只是平静的展示互联网上各个平台上发布的新闻,这里不得不佩服百度的AI算法,在国内还算是顶尖水平,铺天盖地的信息抓取、筛选、甄别、关联是非常庞大的工程。 如下是之前用百度生成的分享图,我还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状况,回顾过去的发展经过,还可以通过【俄方】、【乌方】的标签筛选,有很多都会点进去查看详情。PS:新闻的弹幕功能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始终感觉没有较好的实现,我基本上略过,也没有触发我去参与评论(近年来,我觉得评论大概抖音是做得最好的,我媳妇说她看评论的时间甚至超过看视频的时间,除了有各种神评论外,解答视频的疑惑是另一个点)。 另外,在大S结婚的事件脉络中,居然回溯到了1996年结缘,到2011年结婚,再到2021年离婚,最后才是再婚的新闻,对我这个不怎么关注娱乐圈的吃瓜群众简直是太惊喜了,碰到同事聊起,也能知其所然。虽然整个事件数量不多,但还是怀疑这个是人为关联,如果AI已经达到这种水平,请接受我的膜拜。 说到信息流和个性化推荐,当然得看看抖音,近期同样发现抖音也有类似的功能,这种用户体验真的很棒,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平台也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品牌认同。PS:抖音的智能联想搜索功能也是非常不错,如果你从一个视频跳转到搜索框,他会自动识别联想你想搜什么内容,而且据我判断90%的情况下是准确的。 【事件追踪】算是AI技术的落地应用,属于个性化推荐的范畴,使用NLP精准识别、精炼总结内容,再通过知识图谱神经网络计算,最后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更多的链接和信任。 现在各种资源相对充沛,人们的时间已经被各种产品占满了,想让用户再要用你的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甚至是完全不同类的产品。我记得上中学时,没有手机,电视爸妈不让看,唯一的数码产品就是录音机,学校发了语文课本的录音磁带,回家后把鲁迅的《故乡》听了很多遍,闰土手持钢叉在习惯地里叉猹的画面历历在目。 人们花在一个事物上的耐心越来越低,频繁被打断,决策等待时间越来越短。所以产品经理在任何提高效率减少用户探索发现时间的功能都值得去尝试。 关于人工智能,未来通过物联网实现的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以及人类无法比拟的记忆存储提取、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产品最终的形态就是一个极简的AI助手,会为你私人订制内容,让信息在恰当的时间用你喜欢的形式呈现在你的脑海中,不仅仅是推送你感兴趣的技术资讯,可能是通过总结过去人类的成长经验希望你今天能够掌握《理想国》的哲学思想。

February 28, 2022 · 1 min · Metawen